凌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天津站的站台上已有了忙碌的身影。给水管道工于洁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此时,站台上的温度计显示32℃,而这仅仅是天津供电段“水管医生”们暑运十二时辰坚守的开端。在这40℃高温肆虐的暑运季,他们如同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用汗水保障着每一列列车的上水需求。
卯时:晨曦中的首轮巡检
“暑运期间,每一个给水栓都关乎着旅客的出行体验,一点都不能马虎。” 于洁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工具开始检查站台的给水栓。天津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内 每一条客车给水栓及地下管网是旅客列车上水的 “生命线”。暑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超 17万人次,百余列旅客列车的上水任务让这些设备时刻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于洁弯下腰,仔细查看给水栓的接口处,用手触摸着管道,感受着它的温度变化。“高温天气,管道热胀冷缩,接口处最容易出现问题。”他拿出扳手,小心翼翼地加固着松动的部件,金属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晨曦中格外清晰。不一会儿,他的额头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巳时:烈日下的紧急抢修
上午九点,烈日当空,站台上的温度已经飙升到 40℃。调度室的电话突然响起,传来紧急通知:“五号站台给水栓出现漏水情况,即将有列车进站,请立即前往抢修!” 接到通知的张宏伟不敢耽搁,抓起工具包就朝着五号站台飞奔而去。
到达现场后,张宏伟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 —— 是给水栓的密封胶圈老化导致漏水。他二话不说,立刻趴在滚烫的地面上,打开检修井。井下的温度更高,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刚下去几分钟,他的工装就被汗水全部浸透。他熟练地拆卸着部件,更换老化的密封胶圈,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工具上,溅起细小的水花。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急抢修,漏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当看到水流顺畅地注入列车水箱时,张宏伟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未时:高温中的全面排查
午后两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站台上的地表温度已经超过了 50℃。于洁和同事们正在对站内的地下管网进行全面排查。他们推着检测设备,沿着管道的走向缓慢前行,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管道的运行状态。
“地下管网就像人体的血管,任何一处堵塞或破损都可能影响整个上水系统的运行。” 于洁一边观察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边向同事解释道。他们时不时停下来,用智能漏水检测仪对可疑区域进行重点检测。在一处隐蔽的角落,检测仪发出了警报,于洁立刻开挖检查,发现是一处管道接口出现了轻微的渗漏。他们迅速进行处理,确保了管道的正常运行。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他们的喉咙干得冒烟,却顾不上喝一口水。
酉时:暮色里的设备维护
傍晚六点,暮色渐浓,但高温依旧没有减退。张宏伟和同事们开始对白天高强度工作的给水栓进行维护保养。他们仔细地清理着给水栓表面的污垢,检查各个部件的运行情况,为它们添加润滑油。
“经过一天的高负荷运转,设备很容易出现磨损,及时维护保养能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确保夜间和明天的正常运行。” 王建军一边擦拭着工具,一边说道。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虽然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依旧专注而认真。
亥时:深夜里的坚守
晚上十点,大部分旅客已经离开车站,站台上渐渐安静下来。但“水管医生”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们开始对站内所有的给水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张师傅拿着手电筒,沿着站台仔细查看每一个给水栓,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夜间温度相对较低,正好可以对一些白天难以处理的问题进行检修。” 张师傅说道。他来到一处之前发现有轻微异响的给水栓旁,仔细倾听着内部的声音,判断着问题的根源。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是内部的一个小部件松动,及时进行了加固处理。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天津站沉浸在宁静之中,“水管医生” 们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站台,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在这 40℃高温下的暑运十二时辰里,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保障了旅客列车的上水需求,为旅客的清凉出行保驾护航。他们是天津站里隐秘的守护者,用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