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游客在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的稻田小火车上游玩。新华网记者 钟奕 摄
“34年前接手的时候,账上没有一分钱。”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崔树生对记者笑着说,“看见账本那一刻,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最起码没‘拉饥荒’(没有拖欠的债务)。”
除了账本上的一穷二白,泥草房挤满村落,道路狭窄到自行车都难以通行,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穷棒子村”是当年甩不掉的标签。
如今,小火车在稻田中穿行,红色VR体验,夜间整体亮化,很难将这个村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
“穷棒子村”有了精气神
“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在这变化数字背后,是一场从“账上没钱”到“村强民富”的艰难蜕变,崔树生对记者细数了“翻身账”背后的发展脉络。
2025年8月25日,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的休闲绿地。维度新闻记者 石启立 摄
“1991年刚接手的时候,村里非常困难。”崔树生回忆道。道路被稻草和垃圾覆盖,生活条件极为窘迫。改变,只能从最基础的建设开始。
他的第一步棋是“抓班子、抓队伍”,凝聚党支部和党员的力量。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制定了“一路二树三秩序”的规划:拓宽道路,全村绿化,维护安全稳定。
“那时的路太窄,我们前后扩了两次。”但改变殊为不易。扩路涉及农户园子,作物已长高,村民抵触情绪很大。村里召开村“两委”班子和党员会议,干部带头让出土地,再包户做工作。经过反复沟通,道路最终得以拓宽6米多。
“过去出门就倒垃圾”,治理垃圾同样不易。村里用了两年时间,通过党员干部持续的宣传引导,才让村民逐渐养成新习惯。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现在路灯亮了,路也平了,卫生和环境也好了,我们自己住着也舒心。”村民李阿姨的感受,道出了环境变化带来的获得感。
多元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过去单靠种地,收入极不稳定。“种三年地,遇一次自然灾害,三年就白干。”怎么提高乡亲们的收入,变化是关键。
转机发生在2018年。黑龙江省一笔3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成了北星村发展的“种子基金”。村里用这笔钱买下两处闲置民房,打造成样板民宿。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就带动了15户村民跟着做民宿。”借助已经改造的乡村环境,旅游产业之路由此萌芽。
2024年,民宿产业试点村建设项目落地,投资3964.69万元,占地面积7825.62平方米,不仅有标准化改造的客房,更有稻田火车、红色VR体验馆等特色设施,让文旅产业在北星村牢牢扎根。
2025年8月25日,游客在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游玩。维度新闻记者 石启立 摄
“游客越来越多,对我们环境、空气评价都非常好。”崔树生说,“以前村里一间民房3-5万元都卖不上,现在因为文旅产业兴旺,出20万都没人会卖。”
“如今村民通过旅游产业人均又提高了七八千元,农户通过接待、卖菜、卖果、采山货都能增收。”崔树生笑着说。“过去老百姓没有这么勤快,现在都不白忙活”。
随着北星村的名声越来越响,在外成功创业的村民开始“反哺”家乡。当年穿补丁衣服出去打工的乡亲们,如今回乡建合作社、发展药材种植、解决粮食销售,捐款为村里修路。
“他们发展好了不忘家乡。”崔树生语气中满是欣慰。“这些投资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还为村民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冬季打工的机会。”
“村规民约”与文明的软力量
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治理。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北星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行为规范,让管理有章可循。村里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从“孝老爱亲”到“邻里和睦”、“诚信守信”,覆盖生活方方面面。
“过去觉得评星无所谓,现在谁家星少,都会反思哪里做得不好。”崔树生介绍,评比触动了村民的荣誉感,形成了向上向善的氛围。村里还设有“孝老巷”等,树立典型,弘扬美德。
为改变农闲时打麻将、甚至赌博的陋习,村里组织扭秧歌、唱歌、读书等文艺活动,逐渐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如今,全村仅需一名卫生员维护日常保洁,家家户户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环境,“早上起来看见树叶,自己就扫了。”
2025年8月25日,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礼”文化宣传栏。维度新闻记者 石启立 摄
北星村的文明魅力,不仅藏在民宿与稻田里,更展现在一场场热闹的节庆活动中。为打响民宿品牌,村里探索“节庆引流+常态宣传”的推广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举办13次丰收嘉年华、冰雪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
2025年除夕,北星村亮相央视《朝闻天下》新春特别节目“主播遇上冰雪”,镜头里,村民与游客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冰雪民宿与林海雪景相映成趣,向全国展示了北星村的冰雪资源与文明风貌。
1360人、16800亩耕地,没有固守传统农耕的单一模式,而是借民宿产业为支点,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实践。
党建引领,文旅赋能向未来
2025年8月25日,黑龙江省伊春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崔树生接受采访。维度新闻记者 石启立 摄
回顾北星村巨变,崔树生总结道:“第一是依靠党的领导,感受党的好政策;第二是村民觉悟提高,配合支持村里工作。”
“现在村民非常满意,但我们还要边干边提高、边完善。”崔树生说。从“穷棒子村”,到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北星,这条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未来,北星村计划继续深化“礼”文化建设,打造“乡村十礼”品牌,如为学生举办“开笔礼”等,将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同时,发展冬季产业,如组织妇女进行手工编织、制作粘豆包等,打造特色品牌,让农闲时节不闲置。
如今在北星村,向上向善的风尚在稻田与民宿间自然生长,这个曾经的“穷棒子村”已成为伊春文明建设中极具乡土气息的鲜活注脚。(文字采写:新华网记者钟奕 维度新闻记者贾博 黑龙江文明网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