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文科改革尝试效果几何
行人走在下雪的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青山学院大学
文/《环球》杂志记者 杨汀
编辑/刘娟娟
在高度少子老龄化、生源日益减少的日本,大学文科改革已悄然推进10年。当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国立大学裁撤或合并文科专业,媒体和舆论一片批评。从政策震荡到渐进转型,日本做了哪些尝试,效果又如何?
国公立大学文科缩减,私立大学却在扩大
2015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了“国立文科改革、定员减少、院系调整”的相关新闻;《日本经济新闻》随后发表调研报道称,日本全国设有文科系的60所大学中有26所计划裁撤或改革文科院系。随着改革向前推进,日本国公立大学文科规模缩减,文科向私立大学转移的趋势明显。
根据日媒报道的2024年日本大学新生的入学情况,进入国立和公立大学就读理科专业的学生占11.9%,文科占9.6%;进入私立大学就读理科专业的学生占26%,文科占52.5%。为何经费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的国公立大学缩减文科,而由私人财团或企业经营,主要依赖学费、捐款等民间资金,自负盈亏的私立大学文科却在扩张?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对日本的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不同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在日本,国公立大学是学术研究导向,基础学科优势强,尤其理工科、医学等传统学科资源丰富,实验设备先进;而私立大学以实践与就业为导向,课程灵活,注重市场结合,商科、传媒等应用学科突出。目前日本有国公立大学近180所,分布较均衡,覆盖日本全国;私立大学近590所,占日本大学总数的76%,多集中在东京、大阪等经济中心。学费方面,国公立大学统一为约53.6万日元/年(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私立大学学费差异大,文科80万~110万日元/年,理工科120万~140万日元/年,医学类高达500万日元/年。
国公立大学的文科缩减正是源于国家方针——明确国公立大学的教育目的和方向是推进改革,回应时代要求。尤其是2017年安倍政府出台了《未来投资战略2017》,明确将大学预算的70%投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据文部科学省数据,2023年度在日本总计2167亿日元科研经费中,大学理工科研究经费是文科的2.4倍。
而私立大学未缩减文科,首先是因为私立大学吸纳了大量“中等学力”的学生。日本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实施宽松教育政策,导致中小学生数理能力下降,学生“畏惧”理工科。国公立大学质高量少,学费低,入学考试要考五六门,竞争非常激烈。私立大学数量多,入学考试只考3门,且教学侧重就业导向,对成绩处在中间段的学生而言门槛较低。
其次应指出,日本私立大学的文科并非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传统文科,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服务行业等企业看中的通用能力,简单说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文科。比如,日本私立“双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前者的“职业规划课程”从学生大一开始便邀请行业精英授课,并提供在跨国企业实习的机会;后者以“产学连携”著称,文科生可参与企业咨询项目,如为全日空(ANA)设计旅游服务方案。两校都与大型企业有深度合作,文科毕业生进入金融、商社、制造业行业的比例极高。
又如,被称为MARCH校(明治、青山学院、立教、中央、法政)的东京5所私立大学,针对服务业、金融业需求设置课程:明治大学商学部与日本交通公社(JTB集团,日本最大的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管理实战课程,学生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策划;立教大学观光学部提供迪士尼、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JR东日本)等企业的带薪实习岗位。最新就业数据显示,MARCH校就业率高于国立大学平均水平。
文理融合创新实践
文科改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被热议和正在被实践的课题,而文理融合可以说是最容易被想到但并不那么好操作的探索。
一位在日本主流媒体从事财经和社会报道近40年的资深媒体人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文科和理科的区别至少在17世纪之前是不存在的。“中世纪西方大学里有神学、法学、医学之分,除此之外只有艺术。艺术由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以及代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构成,其在16世纪成为哲学,也就是表示博士的‘Ph.D.’中‘Ph’的由来。笛卡尔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莱布尼茨是哲学家,同时也是发现微积分的数学家。文理原本是一体的。”
针对学生数理能力下降这一情况,日本探索文理融合的方向之一是如何把数学“找回来”。文部科学省2014年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数学学科现状、课题和改善方向的草案,认为需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用数学解释事情和场景,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想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数学等学科不会成为应试以后或者得到文凭以后就不再碰的内容。
相应地,日本需要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占比。前述资深媒体人指出,日本的该项投资严重不足,大幅低于美国、德国等国家,导致日本在企业内部革新、物联网技术运用、AI技术引入等方面落后于先进国家。2019年日本政府出台“AI战略2019”,提出在大学生和大专生中每年培养50万、在社会人士中每年培养100万ICT技术人才的目标。
此外,设立新的跨文理学科也是文理融合的一个方向。一批文理融合学科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阪大学开设人间科学部,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融合,分成行动学、社会学、教育学、共生学四个方向,注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九州大学的共创学部有7门必修跨文理课程(如数据科学、社会设计),强调“概念-合作-实践”循环,并提供海外实习机会;横滨国立大学都市科学部从人文与工程双视角研究城市可持续性,包括建筑、环境、防灾等方向;一桥大学是商科强校,社会数据科学学部融合数据科学,培养“AI+社科”复合人才,课程含统计学、经营学、AI技术;滋贺大学数据科学学部前两年设置数据分析课程,后两年重点是企业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的数据驱动决策能力。
立足地方创生和区域经济
文部科学省在提出大学文科改革草案的当年,还开始推行“COC+计划(地方大学作为知识据点推进地方创生的计划)”,2018年进一步推出“地方大学·产业创生交付金”制度,促进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培养地方定向人才,助力产业振兴。
文部科学省将国立大学分为“世界卓越型”“特色优势型”“地域贡献型”三类。55所地方大学被划为“地域贡献型”,需聚焦地方需求调整学科布局。“COC+计划”主要资助地方大学开发地域导向课程和设立孵化平台,帮助毕业生本地就业。如长野县信州大学通过“信州志向”通识课程,结合长野县山地资源、环境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地域归属感;青森县弘前大学设立“地区创生本部”,结合青森县居民健康问题开展研究,推动健康产业商业化;北海道室兰工业大学通过“产品制造和人才培养”项目,推动北海道传统产业升级;千叶县淑德大学综合福祉学部聚焦社区服务与公共政策,其学生参与地方政府福祉项目调研,社区政策学部则开设“地域振兴实践课”,协助中小企业制定营销策略。
但“COC+计划”也面临一些争议,如部分项目因缺乏长期资金支持、课程体系碎片化等,未能显著提升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前述资深媒体人指出,日本从二三十年前就一直在提“地区振兴”“地区再生”,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如今,地方城市的少子老龄化和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大学要担起地方创生的担子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设立新学科进军新领域后如何一边教学一边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非常关键。而其成果,包括促进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可能会在5至10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此之前,大学里的考试、教材、授课方式等都需要进行不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