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的星空
文/韩松
编辑/胡艳芬
徐家汇书院是上海新文化地标,一年接待260万读者和游客。除了20万册藏书,有一个令人瞩目的景观,是三楼张挂的巨幅星图1∶1复制件。这个制作于明朝末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1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为全面精准的皇家星图,收录星体1812颗。站在这片灿烂的宇宙群星前,那种震撼感令人窒息。
中国有漫长的天文学传统,天是君权象征,皇帝称作天子,但这个首次汇聚了中西方科技成果的星图,改变了中国的传统天文理念。参与星图测绘的不仅有中国士大夫,而且有西方传教士,并使用了多种西方天文观测仪器。
上海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说,天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新阶段,但人们来到这里仍然可以向人类的瞬间成果致敬。而今天的瞬间则是人类更长历史的一个瞬间。星图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具有启示意义。
这也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务实开放,并促发更多想象。刘慈欣在评价一部描述明朝科技文化新气象的科幻小说《天启》时说:“一个完全解放科学生产力的大明王朝,与全球大航海时代碰撞,会发生什么?”
实际上,这幅更科学的星图深得崇祯皇帝喜爱,被他放在身边,他也成为第一个用望远镜看星空的中国君主。主持测绘的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他也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这还要追溯至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交往的历史。利玛窦带来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徐光启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书。他看到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便与传教士一起制作新型天文仪器,并撰写《简平仪说》等天文学著作,为测绘《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打下扎实基础。
当时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中华文化西传。利玛窦将《四书》等翻译到欧洲,向西方描绘出一个文明发达而国力强盛的中国形象,甚至影响了启蒙运动。有学者说,两种异质文化传统之间的沟通了解,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建设性的传播和解释的应用。不幸的是,后来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中断,至清朝晚期再没能绘制出超越《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的星图。
如今中西文化交流得以复兴。进入徐家汇书院,跨过光启之门,能看到徐光启和利玛窦所著书籍,书院附近就是徐光启墓和徐光启纪念馆,还有徐光启与利玛窦论道的雕塑。徐光启墓和北京的利玛窦墓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在利玛窦的故乡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利玛窦广场落成,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利玛窦徐光启论道雕塑也在此立起,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尹琦出席仪式并发表了讲话。
进入新时代,上海更成为中国海纳百川、创新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汇的前哨。徐家汇书院为一座穹顶建筑,其结构巧妙运用了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整座建筑由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英国建筑师奇普菲尔德负责外观设计,中国建筑师俞挺负责内部空间设计。人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东西方交流能够持续,不同文明能够相互理解、包容,一同促进人类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