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
这是2025年3月11日拍摄的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首府努克海边的浮冰
文/李振福
编辑/黄红华
据媒体报道,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北极局势,法国近期发布了《北极地区防御战略》,该文件以“维护北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列出2030年前法国在北极地区有效行动的原则和举措,旨在强化法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布局。
随着近年来北极战略地位持续上升,除了北极国家外,一些非北极国家陆续发布和更新了本国的北极战略。综合来看,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着眼点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结合自身需求,以间接性的方式介入北极事务,为本国在未来争夺北极事务主导权增添砝码。
立足现有合作框架
北极地区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及俄乌冲突的爆发,为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重要契机。需要指出的是,非北极国家无法像北极国家那样直接参与北极事务,只能利用现有的合作框架介入其中。
以欧洲部分国家(主要是英法德)为例,在已公布的北极战略中,这些国家多次表示将继续维持与北极伙伴的双边合作关系,并以近北极国家的身份推进北极事务的进程。其中,法国计划定期就北极安全和经济政策等核心议题与北极国家展开磋商,德国与俄罗斯在渔业管理、北极资源保护等低政治敏感性领域继续保持合作。同时,英法德还重视并强调北极理事会等国际平台在维持北极和平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如法国积极参与北极理事会举办的会议活动,协助北极理事会起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的文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法德等国家把欧盟作为对北极发声发力的平台。截至目前,欧盟已累计投入2亿多欧元用于北极污染物处理、资源开发及设施建设等研究项目,并通过实施“创意欧洲”和“地平线2020”等系列合作项目,促进北极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与欧洲国家不同,日本和韩国因缺乏像欧盟这样的一体化平台,更多的是依赖本国力量参与北极事务。早在1990年代,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就跟俄罗斯和挪威联合开展了国际北方航道计划(INSROP),共同研究北方航道商业利用的可行性。
进入21世纪,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日本海运界再次积极探讨北方航道的商业利用问题,日本国内开始热议在日本建设北方航道中转站的利弊。为此,日本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北冰洋经济活动建设和国际论坛对话,如北极经济理事会和北极圈论坛等。日本着重在经济层面构建与北极国家的双边合作关系,在促进与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发展的同时,借机介入北极事务。
韩国涉足北极事务属于后来居上。2002年,韩国在挪威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茶山站。2008年,韩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2009年,建成了韩国首艘破冰船——“亚伦”号。2012年韩国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并发布每5年一更新的《韩国的北极战略》。2017年,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履职即提出“新北方政策”,落实措施为“九桥战略”:在天然气、铁路、港湾、电力、北极航线、造船、就业、农业、水产九大领域与俄罗斯开展多重合作,以推进北极航道开发建设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参与远东-北极事务。
印度是对北极保持浓厚兴趣的另一个亚洲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印度便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其时印度尚未独立。但直到2007年,印度才首次向北极派遣了科考队,并启动多个科学项目。2008年,印度在挪威的国际北极研究基地建立了“喜马德里研究站”。
近年来,印度对北极事务的参与方式和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在规则和话语权方面的建设。通过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相关组织机构、国际论坛和高级别会议,印度试图通过“制度”来确保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例如,印度在2012年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并在2013年5月首次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此后,印度在2019年连任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极的影响力。
发挥科研优势
非北极国家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北极战略的同时,还凭借自身科研优势在应对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获取更多话语权,以期在北极资源开发、航道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英法两国为例,多年的科研历程使得两国在极地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据统计,法国在第4次国际极地年(2007-2008年)中参与60项国际研究项目,研究方向聚焦北极海洋生态学、北极人类和社会科学等。英法还将深入探究驱动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北极的恶性发展。据《英国北极政策》披露,英国至少有77个机构参与北极研究工作,这些机构的科学家发表了500多篇与北极相关的论文,这为英国深入探索北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两国还增加对北极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科研机构、大学和研究人员参与北极地区的各项研究项目。其中,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在2017-2022年间,为“不断变化的北冰洋”项目提供了1600万英镑的资助。
日韩也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大力扶持与北极研究相关的活动。
一是积极主持和参与国际性研究项目。如目前日本正进一步完善“北极可持续发展挑战”项目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北极研究网络和研究站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
二是加大北极研究的投入力度。两国积极鼓励国内大型企业投资北极研究,为北极科研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如韩国大宇造船与海洋科学技术院附属极地研究所、仁荷大学、仁荷工业大学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利用人造卫星技术开展极地研究。
三是参与北极合作研究。当前,日韩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融入北极研究项目、科学对话以及科学决策进程。两国参与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合北极科考项目——“马赛克”。这项科考活动联合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通过收集大气、海洋、海冰等多项数据调查气候变化的核心点,评估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和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
加强军备
鉴于北极地区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以及北极国家大力发展军备的现实,非北极国家也在逐渐调整本国的北极战略,军事力量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在这些国家中,英国表现最积极。长期以来,英国高度重视北极地区日益凸显的战略价值,从2013年起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战略和政策,将北极地区纳入其全球战略之中。
在当前世界安全局势陷入动荡的大背景下,英国意图通过插手地区事务和力量渗透的方式重获“大国影响力”。2021年,英国发布《竞争时代的全球英国:安全、国防、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其中将北极防务内容作为其重要阐述部分;2022年,英国国防部发布《英国在高北地区的防务贡献》报告,强调要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这些文件与报告共同构成英国在北极地区的整体战略框架,为其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
同时,英国还派遣皇家海军突击队和其他部队在加拿大和挪威北部进行作战训练,并定期参加在北极水域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旨在提升海军陆战队在全球任何地区生存和作战的能力。
这次法国在其公布的《北极防御战略》中也强调,法国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北极地区的防务事务,对外积极参加在北极地区的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强化与挪威、荷兰等国舰艇协同行动能力。对内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军民资源,确保政策一致性,探索建立北极后勤支点以增强部署能力。此外,法国还强化了对北极空域的监控,为此将部署极地卫星和地面站。
相比之下,其他非北极国家的军事化动作相对较弱,有些还停留在纸面计划阶段。
北极的未来不仅关乎北极国家的利益,也关乎非北极国家和全人类的福祉。因此,北极的开发与治理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只有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抓住北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才能积极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