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谁在现实上链

2025-08-19 14:04:06 来源: 《环球》杂志

行人经过新加坡莱佛士坊金融商业区(2023年9月4日摄)

文/《环球》杂志记者 宿亮

编辑/胡艳芬

  RWA(现实世界资产)开始成为金融领域热词。其背后是区块链技术从加密原生领域向更广阔的传统金融和实体经济渗透的风潮。这个看起来还有些生僻的词汇,预示着哪些现实世界的变化?

  RWA作为一种金融数字化创新可能是一种重大机遇,也可能是某种幻觉或风险。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示例。

  假设某城有1万个充电桩,以RWA的形式进行融资,把充电桩运营收益权数字化、通证化,完成投资确权,就可能实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当充电桩每向外输出1度电,投资者都可获得“链上分红”。

  这描述了一个RWA“上链”的过程:收益权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化→发行通证→投资者通过持有通证获得收益分配权。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产形式参与其中,RWA领域正涌入更多实践者。

“上链”的充电桩

  为什么从充电桩说起?因为在它背后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行业——充电产业。放眼全世界,与充电产业一样,既面临海量需求,又面临融资门槛高困境的产业还有很多。

  要在短时间内完善充电基础设施,需要更多中小运营商加入庞大的充电桩市场。充电桩盈利周期一般是5年到7年,其对运营商的现金流要求很高,而中小运营商通常难以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获得银行系统贷款。如果想要在海外融资,运营商面临的门槛就更高,融资周期也更长。

  在透明、合规的理想情况下,RWA有望解决充电桩融资问题。具体可以如此操作:平台通过大数据找到日均使用率高的充电桩,锚定5年收益,由专业审计机构完成资产尽调、收益评估和法律确权。通过实时采集充电桩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上链”,生成不可篡改的数据凭证,构成“资产链”;通过交易平台发行收益权代币,面向机构融资,构成“交易链”;最后,收益权代币持有人的回报以美元稳定币等数字代币计价,每天返还到投资者的账户。

  在RWA代币化架构下,投资者可以看到一个个充电桩每天实际输出的电量和产生的收益,与通过信用评级投资企业的传统方式相比,这个过程可缩短融资周期,减少中介费用。

  从充电桩这个案例,可以大致理解RWA的逻辑:把原本只能在线下流通、交易门槛高、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变成可以在“链上”自由流转、拆分、交易的数字资产。

全球实践

  在全球范围内,RWA已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大型投资机构和技术企业投身其中,快速发展,同时又开始面对监管的问题。

  在新加坡、瑞士等鼓励金融创新的小型经济体,RWA发展较为迅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不少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资产代币化试点项目,内容涵盖资本市场多个产品和币种,并启动了房地产代币化项目;瑞士也于几年前出台了区块链法案,支持证券性资产在瑞士数字交易所等上链交易。

  在美国,以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为首的投资机构已成为RWA发展的重要推手。它们以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传统资产为锚定物,合规门槛高,底层多用以太坊等公链。贝莱德2024年3月发行代币化基金BUIDL,让投资者能够在数字平台投资美元国债及回购协议等资产,并以代币形式获得每日收益分红。今年5月,BUIDL资产市值曾突破28亿美元,目前也达到近23亿美元规模,成为全球RWA赛道的“领头羊”。

  同样在今年5月,美国新泽西州与区块链初创企业Balcony合作,对超过37万份房产所有权记录进行了数字化和代币化,所记录的房地产价值估计高达2400亿美元。该项目旨在实现房产登记系统的现代化,并为未来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奠定基础。

  美国除了有私募股权代币化,还出现了住宅的数字化、代币化等试验。

  2024年底,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相关法规全面生效。此前,欧盟已尝试在一定额度内进行数字资产测试交易与结算。其中,法国、德国、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等欧盟成员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较为迅速。斯洛文尼亚2024年还发行了欧盟首例主权数字债券。

  不少欧洲国家在房地产代币化上做了很多尝试。在德国,黑蝠鲼资本合伙公司(BMCP)曾将柏林一处豪华住宅区约20%的股份代币化,募集资金240万欧元;西班牙代币化平台Reental将82处房产代币化,总资产价值超过5700万美元。

  英国也通过“沙盒试验”(指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所实施的监管沙盒机制,旨在让金融科技创新在受控、安全环境中进行测试)等方式推动基金类资产代币化。2023年推出的电子贸易相关法案中,还明确提到推动贸易与资产数字化。

  在亚太地区,RWA也有了实质性的发展。2021年,泰国一家机构曾就曼谷一栋办公楼的部分股份发行过2.4亿枚代币,每枚代币售价仅为10泰铢(约合2.2元人民币),代币化资产总额达7000万美元;在印度,迅速崛起的古吉拉特邦国际金融科技城(GIFT City)发行了Oryx项目,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商业房地产代币化;今年6月底,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明确提出推动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和稳定币发展,将香港建设为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

  在中东地区,今年1月,迪拜大型地产开发商达马克与区块链平台MANTRA签署高达10亿美元的协议,将达马克拥有的房地产与数据中心资产代币化上线MANTRA区块链,该举措标志着中东地区在RWA领域迈出实质性合作步伐。

  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等都在尝试房地产代币化,不少酒店、度假村、商业房地产项目、住宅等发行了代币。在阿根廷,区块链平台的广告在公交车、建筑物和其他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在非洲,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也在房地产领域推出了相关RWA计划。加纳、乌干达、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还把RWA视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综合来看,RWA在全球正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数字化资产逐步进入金融投资领域,传统基金、债券面临新一轮数字化、代币化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国家,RWA帮助重资产类项目融资,为传统意义上难以获得投资的标的探索出更高效的融资模式。与此同时,各国都在探索如何有效监管,以应对RWA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未来的想象空间

  RWA发展的背后,是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区块链、智能合约、数字身份验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资产上链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结算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些底层技术的发展,使RW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去中心化金融平台结合,成为虚拟平台的现实资产支撑,减少加密货币等纯“链上”资产波动性带来的风险。

  不少人在谈到RWA的实际应用时,会提到“所有权碎片化”。这种基于区块链的代币化数字资产的出现,确实满足了很多现实需求。例如,在全球利率波动和传统资产回报下降的背景下,RWA让投资者可直接投资房地产、债券、应收账款、商品等实体资产,从而获得相对稳定且多元化的收益。

  与此同时,房地产、基础设施等传统的非流动性资产,通过代币化的方式,可以把巨量投资划分为一个个小份额。个人不仅可以投资以往只有机构大投资者才能参与的项目,还可以在市场上交易那些小份额。无形之中,投资者基础得以扩大,市场活跃度也随之提高。

  应当指出,RWA渐成风口不仅是因为其能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贝莱德等大型机构进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头部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布局RWA相关业务,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进行合规性背书,从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该领域。

  RWA的快速发展,也给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带来合规和监管方面的难题以及更多挑战,也倒逼各国制定数字化资产和证券型代币监管框架,为产品发行和交易提供更多确定性。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资产形态加入RWA,未来的金融规则有可能被改变。这种改变或许蕴藏着机遇,但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资产“上链”往往给普通投资者造成“透明化”的幻觉,然而事实上,并非真的“透明”。尽管代币在链上可追踪,但底层资产的变化(比如房产贬值、债务违约)未必能及时反映在链上。此外,机构投资者通常能获取底层资产的尽调报告、财务数据、法律文件,而普通投资者更多只能依赖平台提供的有限信息。更不用说,RWA属于新兴领域,不同司法区监管标准不一,可能出现灰色地带或监管空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