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一场七十五年的深情奔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2 20:52:49
来源:新华网

“我为祖国献石油”——一场七十五年的深情奔赴

字体:

有多少深情,足以跨越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有多少坚守,能够将青春淬炼成国家发展的基石?

从石油大会战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擎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中国石油的成长轨迹,与中国石油工业的壮大、中国经济的腾飞紧密交织,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能源报国史诗。

与祖国发展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我为祖国献石油”,是石油人用七十五年峥嵘岁月写就的壮丽史诗。

为国“加油”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生产的汽、柴油不足国内需求量的10%,90%以上石油产品依赖进口。

新中国石油工业从一穷二白开始,要摘下“贫油国”的帽子,自此,石油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20世纪末到60年代初,决定中国石油工业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大庆石油会战打响。数万石油大军挺进荒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发建设了146平方千米、年产能力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

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更孕育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石油人接续奋斗的精神火炬。

此后,胜利石油会战、大港石油会战、冀中石油会战、吉林石油会战、辽河石油会战、四川“开气找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江苏石油会战、河南石油会战、中原石油会战、陕甘宁石油会战相继展开,一座座油田拔地而起,一条条输油管道纵横南北,中国石油版图不断扩展。

从戈壁荒漠到深海远洋,从雪域高原到繁华都市,中国石油人用脚步丈量国土,以科技突破困局,推动勘探开发向超深层、非常规领域进军。

如今,中国石油已经实现了国内原油产量1亿吨、天然气产量当量1亿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1亿吨的格局。清洁能源布局加速推进,智能化油田焕发新活力。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从1950年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到如今的三个“一亿吨”里程碑,背后是石油人以时间刻度丈量国家前行的步伐。

七十五年来,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实现了稳产增效。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1/2和2/3上,石油天然气供应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和3/5,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连续5年稳产6000万吨以上,西南油气田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稳产绝非易事。东部老油田资源递减、开采成本上升,大庆、辽河等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面对世界级难题,石油人始终相信精神的力量。

新时代的石油人仍在续写传奇。古龙页岩油勘探攻关团队负责人张金友,面对“磨刀石”般的页岩层,国外专家断言“没有商业开采价值”,他和团队偏不信邪,他们背负岩芯,跑遍全国各大实验室,在仅有头发丝直径五百分之一的微纳米孔隙中,寻找油迹。2020年6月,日产40.9吨的高产油气流终于喷涌而出,标志着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取得历史性突破。张金友团队创建的原位成藏理论,更计算出古龙页岩油资源量超百亿吨,为大庆油田百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接替。这样的石油人还有千千万。

从松辽盆地的油浪翻滚,到准噶尔盆地的钻机轰鸣;从老油田的“精耕细作”,到新领域的“战略突破”,中国石油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意志,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浇铸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坚实的基石。

破立之间

七十五载征程,改革始终是中国石油砥砺前行的核心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石油率先实施中国工业“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开启从国家部委到国家石油公司的深刻变革。

1998年战略重组,上下游一体化格局形成;2000年三家子公司成功上市,迈出国际化关键一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国石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的道路。

进入新时代,改革的步伐愈发铿锵。中国石油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持续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多个亿吨级油田相继发现,天然气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炼化产业结构优化,高端化工材料产能大幅提升,新能源业务覆盖地热、氢能、充换电等领域,初步形成多能互补新格局。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化经营机制日趋完善。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石油的足迹遍布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50多个重点项目。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国石油已形成覆盖全球的油气合作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公司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运输通道畅通无阻。

2024年,公司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3倍,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保持央企首位,连续15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前六位。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面向“2030年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朝着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稳步迈进”的远景目标,中国石油加快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提质增效、低成本发展、文化引领、数智石油”战略举措,大力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总部机构改革历经三轮优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油气田企业大力推进新型采油气管理区建设,劳动生产率提高超20%;炼化企业坚定实施业务归核与机构扁平化,聚焦主业竞争力;销售企业大部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生产组织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组织运行质量、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活力不断提高。

中国石油以改革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能源报国的画卷上挥洒奋进豪情。

攀登科技高峰

科技创新,是中国石油端牢能源饭碗、引领绿色转型的战略支撑。面对“卡脖子”难题与勘探开发极限挑战,石油人以智慧为钻头,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

年近百岁的翟光明院士用一生的时间掀开一个又一个大型油气厂的神秘面纱。他经历过胜利油田四口井接连防空的挫败,在“坚持、坚持、再坚持,必有成功”的信念支撑下,打出了我国第一口高产千吨油井。

这种不服输的韧性赓续在石油人的血脉中。“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全领域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的步伐更加稳健,在页岩油、深层油气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陆相页岩油革命实现历史性突破,古龙页岩油年产量已突破150万吨,支撑大庆油田百年发展;“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大关,叩响“地下珠峰”之门,引领全球超深层勘探技术;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一批亿吨级整装油田被发现……

“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步步深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赛道实现多点突破。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实现产业化发展,持续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实现减碳与增油“双赢”。截至目前,吉林油田已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390万吨,长庆油田埋存二氧化碳历史性突破百万吨大关,

氢能布局全面提速。成功打通从制氢、储运到加注、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国内领先的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在玉门油田成功投产落地生金;成功发布首台自主技术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攻克了催化剂等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突围。从服务“绿色冬奥”到布局“氢能走廊”,彰显强劲“氢”动力。

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日趋成熟,支撑全国多个城市清洁供暖项目;生物可降解材料产能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构建数字孪生体,实现了对地下油藏的精准刻画与动态模拟,大幅提升钻井成功率和采收率;智能炼厂通过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优化,有效降低能耗物耗;全面建成大ERP系统实现了全集团核心业务流程的统一和标准化,打通数据孤岛,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自主研发的"昆仑大模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在地质研究、工程技术、安全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石油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以自主创新焕新发展动能,将许多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穷尽一生为祖国找油的翟光明院士,到辽阳石化陈颖团队攻克高端化工材料PETG的技术封锁……一代代石油科技工作者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铸就了“国之利器”,让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与人民同行

牢记“国之大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能源保供到抢险救灾,中国石油的足迹不仅镌刻在能源保障的征程上,更深深融入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时代脉络中。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若尔盖草原,中国石油四川销售派驻若尔盖县帮扶队首任队长何智成,用行动诠释了“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的承诺。面对14岁藏族少年桑吉扎西因严重脊柱侧弯而生命垂危,他上成都、进北京,筹集手术费,为孩子开辟绿色就医通道。

何志成只是数万名深入基层的石油帮扶干部的缩影。短短两年,中国石油在若尔盖培育起六大援建产业,带动就业500余人,拉动年产值超9000万元。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石油展现出深厚的为民情怀。不仅注重“输血”,更着力“造血”。在甘肃东乡,中国石油通过消费扶贫、电商直播等模式助力当地拓展藜麦产业,受益贫困群众超10万人。昔日的贫困山村在中国石油的帮扶下焕发新的生机。

一条条援建的“致富路”“连心桥”建起,一座座“希望小学”落成,一个个特色产业崛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中国石油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宁要一人苦,换来万家暖”。在民生保供前沿,中国石油遍布全国的2万余座加油站,是永不停歇的“能量站”。石油人奋战在戈壁荒漠、远海深水,始终以滚滚油流为民生出行和经济发展提供着稳定动力。 

为了蔚蓝的天空,中国石油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动油品质量升级,从国四到国六标准持续跨越,硫含量从50ppm降至10ppm,烯烃含量从28%降至18%;自主研发汽油质量升级成套技术,在38套工业装置应用,累计生产清洁汽油超1亿吨;投入巨资进行炼油技术升级改造,以更高标准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

    从保障能源安全到服务国计民生,从助力乡村振兴到推动绿色转型,中国石油扎根于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能源的力量驱动发展,以责任的担当温暖社会。

    七十六载山河壮阔,回望那条与祖国脉搏一同跳动了七十五年的油脉,它从荒原深处奔涌,向万里山河而去。油脉所向,即是家国所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歌声永远嘹亮。(索炜)

 

 

【纠错】 【责任编辑:张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