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赵旭)正午时分,北京西单小学饭香四溢。送餐人员将满载餐桶和不锈钢餐具的餐车推入教室,班主任引导小志愿者们为同学们分餐。樟茶鸭、酸菜白肉、香菇油菜、米饭和糖花卷……菜肴稳稳放入餐盘。
小餐具蕴含大民生。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北京不少中小学已为学生配齐餐具,解决了以往上学自带餐具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一名小学生家长坦言:“以前孩子需自带饭盒,有时午饭时才发现忘了带,或者打开后还留着前一天的残羹剩饭。小孩子有时候还盖不紧盖子,饭菜汤汁流得到处都是。”北京一位小学教师也表示,学生自带的餐具规格各异,“既给学生增加负担,也为分餐带来不便。”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全市共2114个校址供餐,保障181.3万中小学生在校就餐。通过开展校园餐改革攻坚,当前需自带餐具的学生数量已由2024年初的32万人降低至2万余人,今年9月秋季学期开学后,这2万多名孩子也将不用带餐具上学。“学校提供多元选择,希望自带餐具的家长依然可选择自带。”
北京市第十中学晓月苑分校师生共进校园餐。(新华社发)
解决自带餐具问题难在哪里?记者了解到,由于北京一些学校的空间“捉襟见肘”,没有校内食堂,无处安置洗碗消毒设备,在校园餐推广初期,这些学校的孩子需自备餐具。聚焦这一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大力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模式试点工作,将洗菜、择菜等食材粗加工环节前置到企业的中央厨房,对学校进行改扩建挖潜空间,见缝插针设置“微厨”,以增设餐具洗消设备,并严格制定校园餐具消毒标准,逐步实现为孩子们的“小书包”减负。
除配备餐具外,北京当前已全面实现“桶餐到班”,工作人员将保温餐桶直接送至各个班级,孩子们告别了传统盒饭。“桶餐能保障饭菜温度,更好地保留菜品风味和营养。”一名一线教师说。多位学生反映,相比闷在餐盒里的饭,现打现吃的桶餐口感明显更佳。
如何分餐,也蕴含着育人的巧思。在北京市延庆区永宁学校,孩子们轮流担任分餐员。在班主任的规范指导下,这些“小助手”统一佩戴口罩、围裙和帽子,为排队取餐的同学们打菜。记者调研了解到,将学生参与分餐融入劳动教育体系,已成为北京不少学校的育人实践。
北京市延庆区永宁学校的小志愿者准备为同学们分餐。(新华社发)
校领导陪餐,同样融入了北京中小学校园的日常。“跟孩子们一起用餐,聊聊饭菜口味,听听真实反馈,既能优化餐食服务,又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西单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宏走进四年级2班,与学生共进午餐。同一时间,部分行政干部、班主任也在各班级陪餐。
据悉,北京要求中小学每餐均应有校领导班子成员同学生用餐。书记、校长在校期间无特殊情况应当陪餐,并对饭菜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反映的餐食质量、数量、卫生及浪费等问题。
此外,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成立了由学生和家长参与的膳食委员会,部分学校还邀请家长等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用餐。例如,北京市第十中学晓月苑分校将每周一作为学校膳食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日,成员们可实地走进食堂后厨,对环境卫生、食材存储、操作流程和菜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形成常态化监督闭环。
“一副副餐具、一顿顿美味,承载着家长的期盼与孩子的便利,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民生工程。”北京市第十中学晓月苑分校副校长崔永利说。
从免带餐具到桶餐入班,从小志愿者分餐到校领导陪餐,再到“央厨+微厨”联动、家校协同……北京中小学校园餐饮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正将校园餐打造为润物无声的育人载体。